| 袁亮:“绿色健康”是矿业高质量发展的永恒主题-新闻网 - 安徽理工大学

“两会”上的安理声音 | 袁亮:“绿色健康”是矿业高质量发展的永恒主题

核稿: 撰稿: 审稿:
日期:2023-03-07 浏览量:

继2018年1月被选为第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之后,中国工程院院士,安徽理工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袁亮继续当选为第十四届全国人大代表。在担任第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的5年时间里,袁亮多次深入行业一线调研,聚焦长江经济带建设、煤炭安全智能精准开采、煤炭行业“双碳”技术研究、煤矿粉尘源头治理与职业安全健康、乡村振兴、生态环境保护、中西部高等教育发展、应急管理等重大议题,提交数十份议案,受到广泛关注。今年,袁亮代表又会围绕哪些问题提交议案和建议?记者近日对他进行了专访。

支持煤炭与共伴生资源绿色协同开发

我国以煤为主的能源资源禀赋,决定了当前及今后较长时期内煤炭仍将是我国能源安全稳定供应的基石。

袁亮代表表示,在目前发现的173种矿产中,超过80种与煤炭共伴生,其中煤系共伴生煤层气36万亿立方米、石油1037亿吨、铀2万吨、铝土矿32亿吨、高岭土22亿吨、镓102万吨等,这些资源是经济社会平稳运行的关键性、基础性物质支撑。绿色安全高效开发煤炭与共伴生资源事关全局、事关长远,有助于增强我国战略性矿产资源供给体系的安全性、稳定性和韧性,提升石油、天然气等共伴生资源开发量,支撑多能互补新型能源体系建设,避免粗放式、强干扰、高污染的不合理的单一资源开发引发的资源能源浪费和生态环境、工程安全及经济社会问题,对推进各类资源节约集约利用、保障国家安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然而,煤与共伴生资源协同开发是世界性难题。我国煤与瓦斯共采水平居于世界前列,但共伴生资源整体开发不够平衡,利用规模不够大,工程技术难题与关键科学问题依然突出,多相多场耦合及多元耦合致灾等基础理论亟待攻关,关键核心技术与装备亟待研发,协同开发机制亟待创立。

为此,袁亮建议:一是编制煤与共伴生资源协同开发国家战略规划,加强顶层设计。加快制定专项规划和行动方案,加强政策引领,引导资源投入,汇聚政府、企业、社会等各方力量协同开发利用煤与共伴生资源。由国家有关部门牵头,建立综合协调管理机制,健全和完善治理体系。围绕保护煤与共伴生资源、提升节约集约开发利用水平,科学设立矿权,加大资金项目和财税支持力度,开展示范工程建设。二是加强煤与共伴生资源协同开发科技创新,提升科技支撑能力。聚焦煤与铀、油气等战略性资源协同开发基础理论、协同机制、技术装备前沿科技领域,将核心理论、关键性技术装备攻关列入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重大立项、国家重大科研仪器研制、能源重点创新领域和重点创新方向,促进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鼓励支持“政产学研用金”协同,用好学科交叉融合的“催化剂”,完善创新性基础理论、技术装备供给体系,勇攀煤与共伴生资源协同开发的科技高峰。三是加强煤与共伴生资源协同开发平台建设和人才培养,落实重大战略部署。一体推进教育发展、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围绕煤与共伴生资源协同开发,布局建设全国重点实验室等重大科技创新平台,依托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等最具优势的创新单元,突破关键核心技术,竞争尖端技术智能装备。鼓励支持具有先发优势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和行业特色高校,建设和培育煤与共伴生资源协同开发方向的世界一流学科,培养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青年科技人才。

开发废弃矿山绿色资源助力“双碳”目标实现

废弃矿山是“富煤”能源禀赋遗留下的宝贵资源,是构建“多能互补”新型能源体系的天然基地,开发利用废弃矿山绿色资源是贯彻落实“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内在要求,也是“加快实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的重要举措,更是“增强维护国家能源资源安全能力”的坚固磐石。

袁亮代表告诉记者,目前,我国废弃矿山达10000余处,蕴藏资源丰富,赋存的煤炭资源量高达420亿吨、非常规天然气近5000亿立方米,直接关停将造成巨大浪费;废弃矿山地下空间资源超156亿立方米,目前已有及未来预计新增的采煤沉陷区面积超过6万平方千米,新型清洁能源供储潜力巨大,可以有力支撑“双碳”目标。错过稍纵即逝的废弃矿井开发利用“窗口期”,未来开发成本巨大,并将付出安全、科技、环境、经济等高昂代价。然而,我国废弃矿山开发利用整体意识淡薄、基础理论薄弱、关键技术不成熟、体制机制不完善,矿山生态修复相比发达国家起步晚20-30年,矿山生态恢复及复垦率仅为20%,目前仍有200余万公顷损毁土地面积没有得到有效治理,开发利用总体规模、整体水平、现实效果等不尽人意,尚不能满足“双碳”高质量发展需求。

他建议应从四个方面发力:一是以顶层设计为引领,建立健全政府主导、企业主体、社会参与的废弃矿山绿色资源治理体制机制。将废弃矿山绿色资源开发利用作为“新型能源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支撑“源-网-荷-储”系统建设。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明确企业主体地位,鼓励支持企业修复和开发利用废弃矿山绿色资源。建立废弃矿山能源资源综合协调管理机构,构建“源头预防、过程控制、综合治理、收益共享、损害赔偿、责任追究”的治理体系。二是以科技政策为支撑,加大废弃矿山绿色资源开发利用科研攻关支持力度。以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点专项为牵引,布局国家级科研项目,支持废弃矿山“多能互补”清洁能源供应体系基础研究,加快推进废弃矿山清洁能源开发利用重点领域科研攻关。以多能互补清洁能源供应中心示范区建设为抓手,打造废弃矿山绿色资源开发利用技术研发、实验和推广基地。三是以经济政策为牵引,推动资源型行业和城市发展方式全面绿色低碳转型。将废弃矿山资源化利用纳入地方政府绿色GDP核算体系,创新废弃矿山绿色资源开发利用数据收集监测技术与管理机制,统一数据统计口径,推动数据联通共享,建设能源大数据平台。加强数据归集运用,深化绿色税制改革,以绿色GDP约束指标助推废弃矿山资源化利用和区域行业高质量发展。四是以产业政策为托举,引入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模式盘活废弃矿山绿色存量。借鉴国际上的成功做法,加大财政补贴、减免税、专项基金等政策支持废弃矿山绿色资源开发利用力度。实施废弃矿山生态补偿机制,设立“恢复(治理)基金”支持废弃矿山修复。探索碳市场等“定价机制”,采用PPP等模式引导社会资本投入,促进绿色产业与金融资本有机结合,推动废弃矿山由“碳源”向“碳汇”转变。

加大矿山空气革命与职业安全健康政策支持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人民生命健康和职业病的危害治理工作,强调要“加强安全生产工作,推进职业病危害源头治理”,这为新时代推进矿山“空气革命”、保障矿工职业安全健康指明了方向。

当前,我国矿山安全高效开采取得了巨大成就,但是以粉尘为主,有毒有害物质、高温、高湿、噪声等多种职业危害因素长期困扰着矿山从业人员,诱发尘肺、慢阻肺、皮肤癌、风湿关节炎、心血管等职业疾病。同时,由于矿山职业安全健康领域基础研究薄弱,关键技术及装备缺乏,职业病源头预防、早期筛查和有效治疗手段不完善,职业安全健康政策标准的数量、质量、先进性与行业发展要求不匹配,矿山行业成为了我国职业病危害重灾区,严重制约了行业高质量发展。

截至2021年底,我国累计报告职业病102.65万例,其中职业性尘肺病91.55万例,约占90%,煤矿、非煤矿山尘肺病病例占尘肺病总病例的80%以上,远超全球尘肺病占职业病总病例不足10%的平均水平。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强化政策支持,加快推进矿山“空气革命”和职业安全健康保障工作迫在眉睫。为此,袁亮代表建议:

一是支持矿山安全与职业危害监察一体化建设。把矿山安全与职业危害监察治理体系改革作为国家机构改革内容,成立矿山职业安全健康保障部级协调小组,加强领导和统筹协调;将国家卫健委职业病源头治理职能调整到应急管理部,推进矿山安全监察与职业危害监察一体化建设;加强我国矿山粉尘防控与从业人员职业安全健康保障顶层设计,完善法律、法规、标准等政策体系,推行职业病企业终身负责制,把矿山工作环境空气质量纳入企业评价考核,主管部门加强监管监察,推动矿山企业主体责任落实、落地。

二是夯实科技高水平自立自强根基。一体推进职业安全健康领域教育发展、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支持建设矿山粉尘防控与职业安全健康全国重点实验室等国家科技创新平台;把矿山粉尘防控与职业安全健康列入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优先资助领域与项目指南,优先支持申报教育部、科技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人才工程项目,引导加强矿山空气污染物在线监测、空气净化、尘肺等职业疾病早期筛查、脑科学、基因治疗等领域基础研究、技术装备攻关和领军人才培养;鼓励相关高校和院所开展理工医管交叉融合,支持职业安全健康方向世界一流学科培育。

三是强化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实效。布局开展重大示范工程,长期稳定支持一批矿山粉尘防控与职业安全健康创新研究基地、优势团队和重点方向,以点带面,推动我国矿山“空气革命”发展。鼓励和支持矿山企业发挥“出题人”“答题人”“阅卷人”的作用,通过“揭榜挂帅”组织协同攻关,解决矿山粉尘防控与职业安全健康现实难题,贯通产业链和创新链、人才链。支持相关科技仪器设备、高端医疗设备研发,提升国产化替代水平和应用规模。

(来源:中国矿业报)

上一条:甲流“来势汹汹”一附院专家支招科学应对下一条:朱恒银教授受邀赴舒城县调研指导中国地质文化村(镇)申报

关闭

分享

最新图文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