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支教的经历让我对未来有了更多的思考,我仍想让自己的青春在祖国需要的地方绽放光彩。”7月14日,安徽理工大学研究生支教团队员戴政宏结束为期一年的支教回到老家,说起一年来在甘肃省陇南市支教的经历,深有感触。
青春在陇南大地闪闪发光
2022年,当他得知学校组建研支团时,第一时间申请报名。经过层层选拔,他顺利入选。
当辅导员问他为什么在最好的年华选择西部支教时,他回答道:“青春就是奋斗担当,我经历了军人最酷的青春,还要去寻找最美的青春,传递爱与希望。”
“我在西部地区生活过,深知那里的孩子渴求知识,那里的发展需要人才。”戴政宏坚定地说。
戴政宏所支教的学校位于陇南市武都区,山大沟深,对初次踏上支教地的戴政宏而言,眼前的支教之路可谓关隘重重,横在他面前的不仅有生活关,更有语言关。
“初来乍到的我们很难听懂武都方言,也因为不熟悉当地方言而闹出过不少笑话。”戴政宏笑着说。
当来到支教的学校,看到学生们一双双清澈、渴望知识的眼睛时,就好像是在洁白的画纸上勾勒不同的色彩,戴政宏说,从那一刻开始他整个人就开始真正地牵挂他们了。
戴政宏告诉记者,他所带的班级中走读生和住校生都有,每一次的学生路途统计、家长电话沟通、微信群交流等密密麻麻的表格制作、数据统计上报等需要他花费很长的时间。
为做好学生的心理疏导和情感沟通,他通过多元化授课的方式,让学生们能静得下心、自习自律,并见缝插针地与学生分享他自己的军旅生涯以及对家国情怀的追求。
他精心筹划课前时间让学生上台演讲,并通过课上点评、课下指导的方式进一步提升学生们的自信心,始终从身边小事做起,培养树立理想信念和使命担当。
戴政宏深知,对这些边远山区的学生来讲,支教不应是一桶水,只学会了“勾三股四弦五、XYZ、平方”等,支教应该是一把火,一把点燃学生心灵的火炬,激发他们自强自信和进取的精神,为他们的心灵打开一扇通向外界的窗口。
为此,戴政宏在教学工作中做出了积极的实践探索,如将大学课堂知识有机融合在初中课堂中,为初中学生由浅入深地讲解经济机器是如何运行、父母平时要缴纳的保险有什么意义等金融学知识。
在陇南市支教的一年里,戴政宏经常与同城支教者展开交流合作,就小学、初中学生的情绪、心理等问题进行探讨。
“时间过得太快了,结束支教的最后一天真的是万分不舍,这一年学生对我们的信任与喜爱就是对我们工作最高的褒奖。”戴政宏深情地说。
支教一年 自教一生
“小妹来了,好久不见啊,你看,我这苹果卖完了,都已经开始卖梨啦……”
从陇南市支教回来之后,金琪说那些熟悉的面孔,朴实的语言经常在耳边响起。“本以为能从容地和这一年好好说再见,却还是无意识地被不舍紧紧追赶,有好多印刻心里的人和事,不应只留存在回忆中。”
跨越1505公里,从安徽省淮南市到甘肃省陇南市,相隔甚远,却是同一种气候,金琪说这缘分就像是未曾离开家一样。
作为安徽理工大学第24届研支团队员,金琪来到陇南市武都实验中学,走上三尺讲台,从山脚爬向山顶家访。
一年前的金琪怎么也不会想到此次支教的时间会过得如此之快。金琪回来后第一反应就是自己的支教生活已经结束了,但是这一年给自己留下了太多的记忆,把自己的心填得满满当当。
“金老师,你家那儿有大山吗?”
这是支教一年来金琪经常被学生问的一句话。金琪说,在她原先的认知里甘肃省的大山只是土黄色的,但走近就会发现可以比青山更绿、比红砖更红,是超出想象的色彩和踏实感。
往前是山,往后也是山。车驶不到的地方,人可以走到。
让金琪至今难忘的是,在走村进户后,当车辆行驶在一侧是山壁、另一侧是悬崖的盘山路时,更触及她灵魂深处的是纵使压力巨大,仍对生活满怀希望的热情。
金琪告诉记者,第一次随车爬上海拔2000米的地方,也是第一次在山顶看到如此多的村庄和洋芋田地。车能够在山上顺利通行,但不代表家家户户都能拥有一个下山的工具。
小辉家的交通工具就是双脚,小辉“妈妈”从田地里赶回家,带着我们去只能用脚才可以走回的家。下坡路上,锄头偶尔碰撞大地的声音,无法不让人更加正视“妈妈”的身影。
小辉家里是大地的颜色,他和弟弟身上也布满了大地的颜色。小小的院子里拉一根细绳做的衣杆,上面挂着两个孩子的校服,校服下面是一个大地色的足球。金琪说她不知道如何玩两人足球或者山顶足球,只庆幸还能在这里看到足球。
小辉的“妈妈”放下背篓,拎出板凳擦拭着让座,自己却下意识地蹲着听他们说话。在交谈中,金琪说他们惊讶于“妈妈”不是妈妈,而是小辉的奶奶,真正的妈妈正和小辉弟弟搭着肩坐在墙角边。
金琪表示,这是她第一次毫无心理准备,近距离观察到他们的世界。小辉、弟弟和妈妈好像无须语言交流,只要眼神对上就能用笑容交流起来。
“对于我们走上一座大山很容易,但山里的人可能一辈子都难以下山。上山容易下山难,生活这座大山不是有交通工具就能翻越的。”面对家访看到的一幕幕,金琪深有感触。
研支团队长宋雨露表示,即使感到力量虽小,但心中的信念无比坚定,而这份坚定也是因为越走越相信、越想越值得,这份力量也只会在他们的行动下逐渐壮大,星星就在那里,闪耀的光芒也在逐渐点亮整片星空。
点评
聚焦志愿精神 讲好支教故事 在沉淀累积中再出发
□安徽理工大学团委副书记 丁玲玲
作为研支团队员,他们将这份挑战感和责任感传承了下来,并能够做到将所学到的知识同实际相结合,在社会实践、基层中,收获感悟,教授知识,传递爱心,激发学生自强自信和进取精神,尊重学生、尊重当地的同事、尊重当地文化,为学生的心灵打开一扇通向外界的窗口,铺路架桥,用爱和正能量托起大山的希望。
作为青年志愿者,更是新时代青年,他们始终积极奉献,在沉淀积累中勇于担当起自己的责任,真正做到了“用一年不长的时间,做一件终生难忘的事”,擦亮了安理人服务地方发展的“金字招牌”。
希望队员们在接下来的生活学习工作中再接再厉,继续以严格的标准要求自己,以今日之我胜昨日之我,做起而行之的行动者、奋斗者。
积极奉献 敢于担当 用心服务 让爱延伸
□甘肃省陇南市武都区城关中学副校长 李 娜
安徽理工大学研究生支教团自到城关中学支教以来,队员们勤勤恳恳、任劳任怨。在过去的一年里,他们积极配合开展教学工作,在圆满完成各项教学任务的同时,积极参与到学校德育处的日常工作中,协助校领导完成公文编辑百余篇,制订和完善各项工作制度、章程。
在完成学校任务的前提下,他们积极实践,深入陇南市各乡镇展开实地调研、投身于公益服务,区第十三届“体彩杯”中学生田径运动会、“公益真探”等大型项目以及高考、中考考务工作都少不了他们的身影。
同时,他们充分发挥研支团“桥头堡”作用,有力推动了安理工研支团在当地的知名度、影响力。
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安徽理工大学首届研支团队员在支教期间,始终坚持以“一心一意做支教,量力而行做帮扶”为导向,充分发挥志愿精神,乐于奉献,敢于担当,扎实完成了一年的支教任务。
支教感悟
一个人的成长锻炼是有多种因素的,有个人因素,也有外界环境等因素,我喜欢反复琢磨和思考解决问题并不断提升自己。感谢这一年的经历,让我遇到了许许多多优秀的前辈以及真真切切提供帮助的人,也正是因为这份初心和使命感,才使我在前辈们的教导和指引下,在每日三省吾身中、在昼夜兼程赶路上,成就更好的自己。
——队员 戴政宏
从安徽省淮南市到甘肃省陇南市,从淮水之滨到白龙江畔,1300多千米的距离,我们和这片土地不期而遇。一年的时间太短,短到踏入武都实验中学的大门好像就在昨天,短到学生们的阵阵“老师好”声还在耳畔,短到和同事们探讨教学任务的情景仍历历在目……
——队员 陈 悦
从踏上开往西部列车的时刻,我便翻开了人生中灿烂的一页。那初升的太阳、未落的晚霞、璀璨的星河、漫野的鲜花,哪怕阅过无数霓虹风景,却永远为学生们的简单清澈而动容,永远记得东江初中的学生们,永远记得夜晚送他们回家的满天繁星,我在忙碌的支教日子里看见了意义与价值。
——队员 任 艳
在两水镇山脚下,我持一本教材、一支笔频繁惊扰了半夜;和学生席地而坐的交心叙暖了寒风;有回应的笑容、不畏缩的拥抱延续了时光。当爬往海拔2000米处的安化村落,这盘山路多崎岖,却是孩子下山读书的路。想拥有第三只眼,想留下更多足迹,想筑成移动的城堡把这里的人和事带向远方。
——队员 金 琪
宋雨露
戴政宏
金琪(右)与学生一起互动做游戏
陈悦(左一)与学生们开展“我想和你说”淮南——陇南学子互通信件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