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爱十余年, 你是我的“人世间”!

核稿:施培松 撰稿:孙辉宗 张璇 审稿:施培松
日期:2023-02-24 浏览量:

2009年至今,他们相遇与相识、相知与相爱、陪伴与互补,他们就是荣获安徽理工大学2020-2021年度“最美家庭”荣誉的高圣涛、张元春夫妇。他们是安理同校同届,他们同日入党,同在安理任教,相爱十余年,他们书写了安理人特有的浪漫!

高圣涛,中共党员,博士研究生在读,讲师。安徽理工大学化学工程学院06级本科生,2013年留校担任学生思想政治辅导员,期间担任学生党支部书记、学院团委书记等职。2020年他考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攻读博士学位。累计发表学术论文近三十篇,其中SCI收录二十余篇,ESI高被引论文4篇,申请中国发明专利13项(已授权9项)。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安徽省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重点项目)、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开放基金等,转让发明专利1项,获安徽省教学成果二等奖、三等奖各一项,是多个国际顶刊特约审稿人。任职辅导员期间所带团支部获得“全国活力团支部”“全国示范团支部”称号,是学校最早获此殊荣的班集体,指导学生多次在全国节能减排、全国市场调查等创新创业比赛中获奖。2019年学院团委在学校共青团工作考核中位列第一,并获全国“五四红旗团委”称号,目前就职于安徽理工大学学生处。

张元春,中共党员,安徽理工大学化学工程学院06级本科生,地球与环境学院18级环境工程专业博士研究生,博士研究方向为煤炭洁净气化技术。在校读博期间,她牢记初心使命,以不倦的努力,在科学研究中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兢兢业业地做着一名“煤炭人”,先后荣获优秀共产党员、博士研究生国家奖学金、品学兼优毕业生、全国优秀研究生党员标兵及安徽省优秀博士论文等荣誉十余项。她积极用所学专业知识服务企业和地方经济发展,坚守着科研报国初心,并在自己热爱的煤炭行业贡献着自己的力量。在《Fuel》《Journal of Alloys and Compounds》《Ceramics International》等国际重要期刊发表学术论文10余篇,申请国家发明专利5项(已授权2项),申请并授权软件著作权3项。曾多次参加国内国际学术交流会议,在2020第七届中国新型煤化工精细化发展论坛、第七届亚洲粉煤灰及脱硫石膏处理与利用技术国际交流大会和第四届长三角地区材料与X射线表征会议分别作分主旨报告、会场报告和分会场邀请报告;此外,主持安徽省高等学校自然科学研究项目(重点项目)和安徽省煤炭资源综合利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开发基金各1项。现为化学工程学院青年教师。

初识,双向奔赴约定终身

高圣涛,张元春二人均为安徽理工大学化学工程学院2006级本科生,高圣涛为应用化学专业,张元春为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于2007年一同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学院不同专业的二人相识在学院的党课上。缘分使然,之后二人又同时参加了化学工程学院暑期的“三下乡”活动……频繁的活动接触也让两人的交往繁多并很快相互欣赏。在大三下学期考研期间,深造意愿带来的压力让他们压力山大,因为彼此的熟悉,他们便常常一起学习并一起“上岸”,最终“执子之手”。读研期间,身为安徽芜湖人的高圣涛,研究生依然选择安徽理工大学,而张元春作为山西大同人,研究生则就读于家乡的太原理工大学,异地分居并没能阻隔二人的感情。研究生毕业后,二人便对未来达成约定,对安徽理工大学感情极其深厚且对学生工作很有研究的高圣涛选择留校任职辅导员,而张元春则选择入职淮化集团,同处淮南市内,减轻异地压力。2016年,他们有了一个可爱的男宝,相爱十余载,他们就像是互相指路的明灯,相互扶持、相互促进,成为了对方生命里的光。

在高圣涛、张元春二人相识、相知、相爱、彼此陪伴的这十几年间,二人没有发生过什么矛盾冲突,这与二人所受到的家庭、父辈的影响关系极大。张元春说:“身在一个‘党员之家’,我很幸福。”在教育孩子这方面,二人的观点也出奇的一致——将“言传身教,养成良好习惯”的家风进行到底。虽然夫妻两人因为工作繁忙陪伴孩子的时间不多,但他们约定每天一人在晚上陪着孩子读书,睡前讲故事,养成独属于二人的“默契”,在高圣涛前往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读博期间,孩子仅由张元春一人照顾,非常辛苦,二人通过视频、电话彼此鼓励,高圣涛仅用一年时间完成基本学业后就申请返岗,回原单位培养,也方便了照顾家庭。他们的爱情没有那么的轰轰烈烈,但全部献给了双向奔赴,细水长流。

互补,并肩作战逐梦科研

从相识、相恋再到结婚、生子,13余年的共同经历让高圣涛、张元春夫妻“一个眼神”就懂得彼此。二人也将这份默契合拍带入到科研工作中,同心同德、相得益彰,他们是大家眼中令人羡慕的科研“夫妻档”。虽然二人的研究方向不同,但研究成果却能相互结合,高圣涛所研究的电磁波吸收材料领域是近年来社会关注的焦点——电磁污染的日益严重,同时该研究在军事领域也有相关的运用。而张元春致力研究的煤炭洁净气化技术,利用煤气化灰渣作为电磁波吸收原材料,实现“变废为宝、以废治污”,环境效益、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兼顾。为两人研究方向的互补并共同进步奠定基础。

张元春博士期间,在其导师李寒旭教授的鼓励下,二人开始学科交叉,共同迈进新的科研领域,迎接新挑战。从最基础的碳管、石墨烯等吸波材料开始研究,慢慢上手,积累科研基础,逐渐过渡到煤气化细渣的处理,二人和研究生一起通过不断地试验,研究了其对电磁波的衰减损耗,课题研究期间在实验室里奋战到凌晨一、两点是常态,“努力的背影,无声的陪伴”是彼此前进的动力与支持。经过反复的实验、推敲,团队电磁波吸收材料研究成果被遴选为关键科学文章,在煤基固废高值化利用方面的研究成果被国际TOP期刊《Fuel》《Journal of Materials Science & Technology》等连续报道,由高圣涛主持的项目——《煤气化细灰基铁氧体吸波材料性能调控机制研究》获批2022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二人坦言,未来也将进行深度研究,努力将科研成果投入为实际运用,真正实现“以废治污”。高圣涛、张元春夫妇的互相陪伴、彼此互补及对科研的积极投身、坚持不懈,使他们面对挑战不畏惧,科研路上挑大梁,积极践行安理青年科研人的责任使命!

敬业,身份轮换矢志不渝

在科研方面,高圣涛、张元春夫妻不忘初心,致力于用科研服务社会,绽放个人的社会价值;投身工作,二人也时刻践行“爱岗敬业,甘于奉献”,四季耕耘,指导学生奔向成功彼岸。

2013年,研究生毕业后,高圣涛选择留校工作,担任化学工程学院学生思想辅导员。“严格要求学生,将每位学生放在心上”是初为教师时高圣涛对自己的要求,高圣涛所带的班级,教师评价一致很好,学风浓厚,他所带特能13-2班团支部、弹药13-4团支部分别获得“全国活力团支部”、“全国示范团支部”称号,是学校最早获得此殊荣的班集体。他指导学生多次在全国节能减排、全国市场调查等创新创业比赛中获奖。2020年,他考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攻读博士学位,一年内完成基本学业,便申请返岗,回校后他便担任学生处学生事务管理工作秘书一职。谈到不同岗位间的轮换,他坦言道:“其实无论是辅导员,还是学生处工作,本质上都是一样的,就是要服务好学生、关心学生,站在学生的立场上思考问题,做到心中有学校、心中有老师、心中有学生”。2022年3月,受新冠疫情影响,我校进入封闭管理,开展线上教学,高圣涛也带好必须物品返回学校、协助工作,整整49天时间,也让高圣涛对于学生管理工作有了更加深刻的体验——要站在学生的角度上思考问题,想学生所想,解学生所难。他也以自己认真负责、爱岗敬业的态度及学生的一致好评获校优秀教育工作者、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称号。工作以来,高圣涛一直没有“离开”学生,也一直没有改变他那颗为学生奉献的心!

张元春致力于科学研究,曾在《Fuel》、《Journal of Alloys and Compounds》《Ceramics International》等国际重要期刊发表学术论文10余篇,申请国家发明专利5项;申请并授权软件著作权3项,参与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1项,省部级项目2项,横向项目若干项。成果的取得离不开辛勤的付出,“记得发表第一篇SCI论文的时候,为了英文表达的专业性,我前后修改十几遍,也多次经历了退稿的失望与苦恼。困难面前我总是积极面对,将挫折作为成长的必由之路。”谈及的科研过程,她深有感触。

煤化工领域的科研工作与现场调研紧密连接。张元春在中安联合煤化有限责任公司、华能绿色煤电天津IGCC电厂、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安庆分公司等10多家煤化工企业深入调研,采集气化灰渣实验样品80余个,积极开展实验研究。她还积极协助导师组建 “煤炭高效清洁利用团队-煤基固废资源化利用”,带领队员多次前往宁夏宁东煤电化基地及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等旗下煤化工分公司调研,建立了煤基灰渣样品库及数据库,目前灰渣样品库中涉及煤、电、化煤基固废样品约140余个。在导师的带领下,张元春和团队成员针对煤气化煤种适应性、气化过程中及灰渣处理利用中出现的问题,在优化配煤、高效复合助熔剂、高浓度水煤浆制备、粉煤气化堵渣及气化灰渣综合利用方面开展技术攻关,为国有大中型、合资企业的产业升级、技术改造提供服务。

风雨同舟,相依相伴,高圣涛、张元春携手共同走过13余年的艰辛与幸福。他爱岗敬业,矢志不渝,一心为了学生;她投身科研,厚积薄发,选择留校成为教师。二人在生活中相互关心,在工作中相互扶持,在科研中相互补位,共同进步,他们用经历向我们诠释了安理“最美家庭”!

撰稿:孙辉宗 张璇

核稿:施培松

编辑:丁廉威

审稿:施培松

上一条:飞 翔 !从 安 理 启 航 !下一条:成功保研!手工达人!这位工科女生能量满满!

关闭

分享

最新图文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