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理工大学欢迎您! 为把学校建设成国内知名、特色鲜明的高水平教学研究型大学努力奋斗! 中国文明网 安徽文明网 学校首页
本站首页 文明动态 道德风尚 道德讲堂 志愿服务 基层创建 榜样力量 政策文件 网络传播
当前位置:首页>>政策文件>>正文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实施纲要
2014-05-08 14:52(点击:)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在长期的实践过程中,必然形成自己的核心价值体系,这是社会系统得以运转、社会秩序得以维持的基本精神依托。旧社会的解体往往以核心价值体系的崩溃为先声,新社会的诞生往往以核心价值体系的形成为先导,社会的稳定和发展也往往以核心价值体系的确立和完善为支撑。核心价值体系,不仅作用于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而且对于每个社会成员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都施加着深刻的影响。

目前,我国的社会主义改革和发展处在关键时期,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生活方式深刻变化。这一切给人们的思想价值观念带来了空前的活力,也造成巨大的冲击。人们的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和差异性不断增强,人们的价值观念也呈现出多样化趋势。在这种思想大活跃、观念大碰撞、文化大交融的时代背景下,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特别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更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在价值的多元并存中形成价值共识,确立得到多数社会成员“公认”的核心价值观,是维护社会形态的统一性和思想文化的统一性的基本前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四个方面的深刻内涵,代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的主流价值,它提供了和谐社会建设所需要的文化认同和价值追求,具有其他任何价值体系不可替代的高度的凝聚力和感召力。只有通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领和主导,才能取得全社会广泛而深刻的价值认同,使人们超越民族、城乡、地域等方面的差异,消除彼此之间的分歧和隔阂,增强社会成员的归属感和向心力,促进社会共同体的团结和稳定。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也是构建和谐社会、建设和谐文化的必然要求。建设和谐文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和谐文化是一个范围宽广、内涵丰富的概念,是一个层次多样、结构复杂的系统。毫无疑问,不同的文化类别、文化现象、文化行为,有不同的价值目标和实现途径。但是,无论如何,在极为繁茂芜杂的文化现象、文化行为和文化类别中,始终有一个基本的东西存在,这就是作为一种民族文化的基本精神、基本价值理念的东西——核心价值体系。没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领和主导,和谐文化建设就会迷失方向、失去根本。核心价值体系作为民族文化的精神理念的集中体现,始终代表着、引导着该民族文化的运行方向。同时,核心价值体系对于全社会的精神、价值、行为都有很强的凝聚作用和整合作用。因此,核心价值体系对于民族文化的发展,起着根本性的作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于和谐文化的建设,具有保障精神方向的作用,是和谐文化的根本。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党在思想文化建设上的一个重大理论创新。改革开放将近30年来,我们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取得了伟大的进步,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的建设成就斐然。在思想文化的建设方面,先后制定了《中共中央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1986)、《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1996),坚持了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原则。其间,党的十五大报告(1997)专门论述了“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并对文化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关系作了阐述:“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就其主要内容来说,同改革开放以来我们一贯倡导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一致的。”中共中央还发布了《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2001),明确了“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在“文化建设和文化体制改革”部分,明确提出并具体阐述了“坚持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中关于先进文化问题的论述,更是指明了文化建设的思想方向和价值目标。可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要内容,是通过我们改革开放的实践,通过思想理论界的努力,通过党的纲领性文件逐渐提炼、归纳出来的,它本身来自实践而又高于实践,因而能够指导我们的文化建设工作。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就是要把这四个方面的基本要求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全过程,融入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的各个领域,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和整合多样化的思想观念及社会思潮,最大限度地形成社会思想共识,形成全体人民团结奋进、共创和谐的强大精神力量。

高校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重要阵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首次明确提出的一个科学命题。“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首次明确提出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高等院校是传播知识、传承文化、研究学问、追求真理、创造思想、培养人才的重要场所,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阵地。高校要加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研究和建设,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高等教育的全过程,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武装教师、教育学生。

高校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要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来展开。首先,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作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针,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旗帜和灵魂。马克思主义既是一个完整的科学体系,又是崇高的价值目标。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作指导,首要和根本的,就是要深刻理解和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辩证方法。马克思主义不是教条,而是行动的指南。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先后提出了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等一系列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高校的改革和发展,高校参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参与和谐社会、和谐文化建设,都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作指导。

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作指导,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必须发扬马克思主义的批判精神和革命精神,与各种各样的不和谐的、不文明的、敌对的行为和思想进行坚决的斗争。和谐是要通过与不和谐进行斗争才能实现的。当前,高校总体上是和谐的。但是,社会上的不和谐现象或多或少对高校有一定程度的影响,在高校里确实存在不和谐的现象,存在这样那样的矛盾和问题。我们一定要充分认识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坚守马克思主义阵地,建设和谐校园的必要性、重要性和紧迫性。

其次,要在高校中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和目标追求,是中华民族振兴的成功之路。要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目标凝聚人心,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果鼓舞人心,使广大师生坚定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信念,以天下为己任,自觉地把个人追求与全体人民的共同追求统一起来,把个人奋斗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伟大事业统一起来。

第三,要弘扬和培育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在中华民族在五千多年的历史中,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伟大的民族精神,支撑着伟大的民族。有没有伟大的民族精神,是衡量一个国家的综合实力和前途的一个重要尺度。一个民族,没有伟大的民族精神,没有高尚的民族品格,没有坚定的民族意志,不可能自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面对世界范围内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面对某些强国的文化、经济和军事霸权的挑战,我们必须不断弘扬和培育伟大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与时俱进、开拓进取、求真务实、奋勇争先的时代精神,是推动时代发展进步的强大精神动力,是当代中国人民创造光辉灿烂的历史篇章的力量源泉。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有改革创新的光荣传统。今天,我国正在进行的改革,是中华民族复兴,中国国家振兴的关键。我们要弘扬中华民族的改革创新精神,借鉴历史上改革创新的经验教训,以国家利益、人民利益为重,识大体,顾大局,理解改革,支持改革,投身改革,促使改革取得伟大成功。

第四,要牢固树立和认真实践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荣辱观是人们对荣誉和耻辱的认识、评价和态度。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以“八荣八耻”为核心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对中华民族悠久的传统美德、高尚的革命道德和时代精神的提炼和升华,反映了社会主义道德的基本要求,具有很强的时代性和针对性。今天,只有牢固树立和认真实践社会主义荣辱观,分清是非荣辱,明辨善恶美丑,才能形成维系社会和谐的精神纽带和道德风尚。

社会上存在的一些不良现象,对我国的社会道德体系,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造成了巨大的冲击,对社会大众特别是对青年学生产生了负面影响。高校如果没有良好的学风和校风,没有良好的道德水准,就难以培养出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可靠的接班人以及良好的公民,就难以成为社会良知和公平正义的代表者和维护者,更难以产生世界一流的优秀大学。因此,高校的广大师生牢固树立和认真实践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必要性、重要性、紧迫性更加强烈。

高校广大师生要牢牢树立和认真实践社会主义荣辱观,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学风和校风,推动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法律法规相协调、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在高校形成知荣辱、讲正气、求真理的学风和校风,为建设和谐社会、和谐文化、和谐校园提供坚实的思想道德基础,为代表和维护社会良知与公平正义坚守一方重要阵地。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有助于形成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共同理想,是增强综合国力的客观要求,是引导全社会思想道德共同进步的客观需要,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和条件。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形成全民族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和团结和睦的精神纽带。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于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对于团结、引领全体社会成员在思想上、道德上共同进步,具有重大意义。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共同思想基础是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赖以存在和发展的根本提。没有共同的思想基础,党就会瓦解、国家就会分裂、民族就会解体。核心价值体系,是一个政党的行动指南,是一个国家的主心骨,是一个民族的灵魂。任何价值观念都深刻根植于社会实践尤其是现实生活。

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马克思主义是我们党的根本指导思想,这就决定了马克思主义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旗帜。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决定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性质和方向,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马克思主义是全党和全国人民进行革命和建设唯一正确的指导思想和唯一正确的理论基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和教训说明,如果我们偏离了马克思主义、怀疑马克思主义、忽视对马克思主义的学习和实际运用,我们的事业就会遭遇困难、挫折以至于失败。反之,只要我们忠实地坚信和执行马克思主义在全党和全国的指导思想地位,我们的事业就会转败为胜,转危为安,节节胜利。马克思主义作为学说和理论,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是一个不断自我更新、自我发展、自我丰富和创造出自己的新形态的思想价值体系;它也是一个善于而且敢于吸收历史和现实中人类一切积极的、伟大的文化思想成果的开放的思想价值体系。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际相结合,形成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党最可宝贵的精神财富,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坚持马克思主义。

我们党历来重视共同思想基础的建设,并领导全国人民成功探索出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使古老的中华民族以崭新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显示了巨大的优越性。毛泽东强调党要有“共同语言”,社会主义国家要有“统一意志”;邓小平指出,我们这么大一个国家,要团结起来、组织起来,一靠理想。二靠纪律,否则建设就不能成功;江泽民强调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如果没有自己的精神支柱,就等于没有灵魂,就会失去凝聚力和生命力;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了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号召,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又进一步提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巩固社会和谐的思想道德基础,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培育文明的道德风尚,尤其提出要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以指导和规范我们的精神文化和思想道德建设。这些都是强调共同思想基础建设,对于我们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现代化国家具有重要意义。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有助于形成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共同理想

理想体现了人们对美好的向往和追求,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奋勇前进的精神动力。人类发展的历史表明,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如果没有共同理想,就失去了民魂国魂,也就失去了凝聚力和生命力。共同的理想信念和价值追求,是中华民族历经磨难而生生不息的强大精神支柱。社会主义既是一种运动、一种社会制度,也是一种价值目标。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现状促使人们从价值视野重新认识社会主义制度,需要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以保证各项建设事业的正确方向。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苏联和东欧一些社会主义国家骤然“变色”,世界社会主义运动随之陷入低谷。在这种时代背景下,有些人的共产主义理想和社会主义信念开始发生动摇,有些思想主张甚至完全背离了社会主义道路。在当前社会生活多样化、价值取向多元化的形势下,更加需要寻求全社会共同的价值认同,更加需要用共同理想引导和激励全体社会成员向一个目标前进。

中国共产党人始终坚持崇高的理想,坚持理想主义与现实主义的结合,在不同历史阶段提出代表中国人民根本利益的共同理想。经过28年艰苦卓绝的斗争,党领导人民实现了赢得国家独立和民族解放的社会理想。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最根本、最现实的理想集中体现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和奋斗目标之中。建设一个经济富强、政治民主、文化文明、社会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是我们的共同理想。

当前,我国社会主义改革和发展进入了关键时期,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生活方式深刻变化,这一切都给人们的价值观念和思想活动带来了巨大的活力,不断推动着人们解放思想,改变观念,开拓思维,焕发出自强不息、奋力拼搏的精神。同时也带来空前的冲击,出现了不可忽视的问题,如把承认合法经济利益,允许一部分人先富的政策蜕变为拜金主义,甚至为获取金钱不择手段;用市场价值取代人生价值;出现了以权谋私、权钱交易、贪污腐化等现象;封建腐朽思想沉渣泛起,西方不良思潮不断侵入;等等。这些都严重腐蚀着人们的灵魂,污染社会空气,阻碍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在这个发展机遇期和矛盾凸显期相互交织的关键阶段,更加凸显出共同理想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只有形成共同理想,我们才能更好地促进党政关系、民族关系、宗教关系、阶层关系、海内外同胞关系的和谐,才能巩固全国各族人民的大团结,才能巩固海内外中华儿女的大团结。同时,每一个社会成员只有把自己的理想与共同理想统一起来,才能真正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只有通过先进文化的建设,引导人民确立正确的政治方向,树立崇高理想,形成巨大的精神动力和顽强的战斗意志,才能加速现代化建设的步伐,并保证现代化建设的正确方向。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增强综合国力的客观要求

当今时代,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深入发展,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在各国综合国力激烈竞争的同时,意识形态领域也是风云激荡。经济全球化所带来的不仅是商品、资本、人员等在国际范围的频繁流动,而且包括文化产品、文化资本和文化价值观等在全球范围内自由流动和碰撞,经济中文化和知识的含量越来越大,出现了知识经济、文化产业等名词。这都表明,文化对当代国际关系的影响日益增强,世界各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都把文化作为其综合国力的重要的力量加以运用。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不仅凭借经济、科技、军事优势粗暴干涉别国内政,而且对发展中国家大肆进行文化渗透。美国利用它在世界文化领域的霸主地位,到处以美国文化控制和占领别国的思想文化阵地,以美国的世界观、价值观和生活方式消解别国的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文化力量的强弱,国际影响力的大小,已经成为决定国际竞争胜负的关键因素之一。面对全球经济中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以及西方国家对我国实行“西化”“分化”的图谋,在这种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中,我们必须立足国内现实、把握时代潮流,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力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民族精神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强弱的重要尺度,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是增强民族凝聚力、实现祖国统一大业的重要前提和精神纽带;是把人民团结起来、凝聚起来,把人民群众的生命力、创造力极大地发挥出来,使广大人民始终保持奋发有为、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的重要前提;也是形成万众一心、坚韧不拔、克服困难、夺取胜利的强大民族意志的精神纽带。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来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强大精神动力,也是中国人民在未来的岁月里薪火相传、继往开来的强大精神动力。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要实现中华民族的振兴发展,就必须把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结合起来、统一起来。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领导全国人民开拓创新,锐意进取,战胜各种风险考验,谱写了改革开放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赋予民族复兴新的强大生机,靠的就是弘扬伟大的民族精神,靠的就是我们铸就的时代精神。今天,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百年梦想,就必须进一步大力弘扬这一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使全体人民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不断增强我国人民的凝聚力、创造力和国际竞争力,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之路。

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引导全社会思想道德共同进步的客观需要

思想道德是经济基础的反映,而不是脱离历史发展的抽象口号。我们建立的思想道德体系,应当同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和已经初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国情相适应,逐步建立日益完善、反映不同层次和不同职业要求,既要鼓励先进,又要照顾多数,把先进性要求同广泛性要求结合起来,对不同层次的人们提出不同的要求,形成具有很强引导力和规范力的道德体系,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应当按照与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相协调的要求,进一步把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结合起来,使法律和道德相辅相成、相互促进,把社会主义的道德观念渗透到我们的法律制度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应当按照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的要求,进一步把中华民族刚健有为、仁爱和谐、追求正义、注重修养的优良传统发扬光大,使社会主义思想道德既具有民族特色,又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对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全面系统、准确通俗的表达。它继承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又发扬了我们党优秀道德传统,概括了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新鲜经验,集中体现了改革开放以来形成的时代精神和时代风尚。既体现了思想道德建设上的先进性要求,又体现了思想道德建设上的广泛性要求;既坚持了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又符合不同层次群众的思想状况;既体现了一致的愿望和追求,又涵盖了不同的群体和阶层。“八荣八耻”涵盖了个人、集体、国家三者之间的关系,涉及人生态度、社会风尚等方方面面,体现了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体现了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的结合,标志着我们党对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规律认识的深化,对新形势下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将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中国共产党人始终坚持崇高的理想,坚持理想主义与现实主义的结合,在不同历史阶段提出代表中国人民根本利益的共同理想。经过28年艰苦卓绝的斗争,党领导人民实现了赢得国家独立和民族解放的社会理想。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最根本、最现实的理想集中体现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和奋斗目标之中。建设一个经济富强、政治民主、文化文明、社会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是我们的共同理想。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和条件。社会和谐,就必须有共同遵守的价值目标和行为规范,而且和谐社会不是没有利益冲突的社会,也不是没有矛盾的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通过对各种利益关系、社会矛盾的调整和处理来实现社会的和谐与融洽。这不仅需要相应的社会机制,也需要相应的主导价值共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时代任务要求全社会最大限度地形成主导价值共识,需要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以奠定社会和谐的思想根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代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的主流价值,提供了和谐社会建设所需要的文化认同和价值追求,不断汲取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不断吸收世界优秀文明成果,不断在实践中创新发展。它不但强调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而且强调尊重差异、包容多样、求同存异、团结友爱、和睦相处,具有弘扬正气、凝聚人心、沟通感情、增进融合等功能,能够引导人们超越民族、城乡、地域以及社会阶层等方面的差异,消除彼此之间的分歧和隔阂,增强社会成员的归属感和向心力,促进整个社会的团结和稳定。它有利于形成全社会共同的理想信念,增强全社会的凝聚力;有利于树立全社会的和谐理念,培育全社会的和谐精神;有利于形成全社会的良好道德风尚,形成全社会的和谐人际关系;有利于营造全社会的和谐舆论氛围,塑造全社会的和谐心态。

总之,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我们党在思想文化建设上的一个重大理论创新,是在我国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的新形势下,凝聚和统一社会各阶层、各利益群体思想的有力武器,是社会主义制度的精神之魂,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大厦的基石,也是构建和谐社会、建设和谐文化的必然要求。

关闭窗口
版权所有 © 安徽理工大学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
Baidu
map